栏目分类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8:59 点击次数:177
“你确定?储蓄这种东西,可能不太适合你。”从事银行业务将近20年的财富管理人员李慧一直很有耐心地给顾客讲解这个道理。她看到很多人因为习惯而将全部存款都投入到一个固定的帐户中,而忽略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机遇成本。李慧表示,尤其是这两年来,储蓄利息一直在下跌,眼看着很多老主顾的资金由于通货膨胀“悄悄缩水”,她也是爱理不理。而每一次劝说之后,对方总要说一句:“还有什么办法呢?”,不止存款者关心,也是每一个行员都在思索的问题。
今天,这种警告显得特别有意义。随着世界范围的不断扩大,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,我国的储蓄“避风港”地位日益下降,而以储蓄为代表的传统储蓄理财方式也日渐式微。李慧的提议,就像是在警告我们,不要急于储蓄,而是给自己留下了更多的选择。
为何定期存款不再是首选?
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,他们的储蓄利息已经悄悄地降低了。就拿几家大的国家来说,现在一年的储蓄利率只有百分之一点七五,而五年的利息只有百分之二点七五。也就是说,如果你将一百万存入五年的定期存款,5年后你将获得137,500的利息。这么多?不要忘记,通货膨胀也在侵蚀着这种增长。
据国家统计局介绍,最近几年,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一直上涨约2%。也就是说,即便有了利率,通货膨胀也会“吃掉”大部分货币的真实购买力。李慧曾经见过一个老顾客,就是在五年前,由于储蓄利息下跌,导致自己的储蓄非但没有“升值”,甚至连价格都没有涨起来。当事人的无能为力也令李慧十分伤心。
更让人担心的是,目前的利率很有可能仅仅是“冰山一角”。随着世界经济恢复速度的减缓,以及我国的宏观调控,我国今后的储蓄利率仍有继续下调的空间。这对依靠储蓄利率为生的人们而言,无疑是敲响了“醒”钟。
为什么理财产品魅力更大?
相比于“节节败退”的银行储蓄利息,固定收入型基金却以每年较高的回报率来吸引投资人。李慧说,现在市面上很多理财产品都是3-5%的回报率,并且具有较高的流动性。也就是说,除了高回报外,此类产品也可以适应顾客的弹性要求。
比如一家网络银行,一年的利息是4.5%,三年期的利息更是高达5%。相对于五年定期存款而言,这种利率的确更有诱惑力。假如你将一百万投入这种期限为三年的理财计划,三年之后可以获得15万,远高于定期存款的利率。
此外,随着金融技术的进步,个人财富管理也变得越来越容易。就拿余额宝来说,这种理财产品的最低门槛只有1块钱,而且可以即时兑换,实现“随存随取”。对于想要更好地进行理财的投资人而言,这将带来巨大的方便。
怎样才能在面临危险时,找出更好的选择呢?
虽然理财产品具有更高的收益,但是安全仍然是那些不太愿意冒险的人优先考虑的问题。如果您不愿意冒险,但是要超越通货膨胀,那么您有没有其它的替代方案呢?
李慧表示,储蓄者不妨留意一下某些低利率的中小型企业。中小型企业因其资本规模及品牌效应不大,往往采取提高储蓄利息的方式来吸引存款人。比如,当地一家银行一年定期存款的利息就能达到2.25%,比一些国家的大银行要高得多。另外,还有政府债券、政策性债券等。这些债券是由州或政府部门所发行的,其危险性非常小,而且一般比定期存款利率要高。
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自己的资产?
李慧表示,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,储蓄人最应具备的一项“生存技能”就是进行合理的投资组合。你不能把所有的钱都压在储蓄里,你要有弹性地把钱放到自己的账户里。
她说,存款者可以把一些钱投入到高流动的货币基金中,以便应付日常开销;其他的钱被投入到了更高回报的金融产品中;剩下的钱,可以放在别的银行,也可以放在政府债券上。李慧说道:“多样化的投资,相当于为你的财产买了一份保障。”
针对年龄较大或较注重金钱保障的存款人,其理财管理人亦会推荐投资收益稳定且风险可控的理财产品。例如,根据自身需要,批量买入长短期金融产品,从而确保其具有弹性与升值的能力。
“不要着急存款”,其实是在改变自己的想法和选择。
在李慧看来,每次和当事人的交流,既是一种很有耐性的指导,又是一种向传统文化发起的一种挑衅。她很清楚,大多数人之所以会选择“存银行”,完全是出于一种心里上的保障,并不是出于对利益的理智考量。但是,在利率不断下降,通货膨胀日益明显的今天,固守过去的做法只会使我们的财产越来越少。
有更多的选择,有更多的机遇,但也有更大的危险。在这种情况下,存款人必须积极主动地认识市场,学会如何进行投资组合,同时,也要向客户提出更为专业化的意见与多元化的理财方案。唯有存款人与银行共同努力,方可稳定地在动荡的金融市场中前进。
李慧最终微笑道:“保持财富并非固定不变,而在于对变革的敏感与合理的选择。”你要是还在为存钱而苦恼,那就从另一个视角去寻找更好的替代方案吧。”